我院与苏州大学生物与医学研究院联合研究阐明登革热致病机制
2019年03月11日来源:原创 浏览次数:

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与苏州大学生物与医学研究院就登革热病毒致病机制开展联合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登革热大暴发毒株致病性与流行型别间并无直接关联。相关研究论文已被国际杂志《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接受并在线发表,我院孙九峰博士和苏州大学戴建峰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前期我院对2014年广东登革热暴发的病毒遗传进化特征综合分析结果发现,引起暴发的登革病毒基因型别为血清1型的基因V型,与往年输入以血清1型的基因I型为主的情况不同,因而怀疑基因V型是否比I型存在更强的毒力,造成更长的病毒血症期,进而传播更为广泛 Sun J et al. J Infect. 2016. 72(1):80-90)。为了回答该项科学问题,我院孙九峰博士与戴建峰研究员开展了联合研究。经过选取代表毒株对其体内体外的致病力进行比较,发现基因V型的致病力比基因I型更弱。通过构建不同的突变毒株发现,基因I型的非结构蛋白1B能够抑制I型干扰素通路,而非结构蛋白2A2B64位及55位氨基酸变异影响毒株的致病力。本研究表明,病毒致病性有可能不是造成2014年登革热大暴发的主要原因,早期病例检测及监测、防控措施的实施时机及实施效果、以及病毒在蚊媒体内的复制效率可能是更为重要的需进一步关注的影响因素。

原文请查看以下网址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ntds/article?id=10.1371/journal.pntd.0007202


供稿:孙九峰